首页 | 部门职责 | 工作简讯 | 高教动态 | 政策法规 | 校本研究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转型发展
· 夏文斌:“有特色”“高水平”辨析
· 王顶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
· 储常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
· 错位发展:新建应用本科院校的...
· 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
 
  转型发展    
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6-03-11 10:21 朱定秀  审核人:   (点击: )

一、认清形势,勇于转型

教育部之所以力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当前,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迫切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目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导致出“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行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技能。教育部将实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型的引导工作,各种形势也都在倒逼这类高校要彻底转、尽快转。

二、克服定势,主动转型

我国是一个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的国家,长期以来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用的传统根深蒂固。高校都愿意往学术、理论、研究方向靠拢,办学中都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注重基本素质,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专业、课程、师资、资源、评价等,都是按照学术型要求配置的。地方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老本科学术型、学科型模式配置教育资源和开展相应教学活动,这种模式已经固化。转型发展,就意味着打破这样的传统。再加上长期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偏见与不了解,很多人担心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或职业型,难免会造成降低其地位和社会影响。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并不可怕,远非人们想像得那么复杂。首先,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以及培养模式本身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当今世界各国,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学术型大学几乎很少,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应用科技型或者技术职业型。其次,要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观念。国家需要培养科学家、政治家和各行各业领军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但社会更多需要的则是那些务实高效,掌握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本领的实用型人才,需要大批培养这类人才的应用类高等学校。只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用,高校就能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也就因此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转型发展的确存在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学校内部原因。

外部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国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欠缺,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高职与中职之间的衔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新建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三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如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专业设置制度等;四是国家各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缺乏清晰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学校内部原因主要有:一是办学理念上,对应用型办学的探索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走出去与经济社会相融合,更没有明确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才是学校的出路;二是学科与专业设置,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三是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四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普遍比较低,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为企业、行业服务能力弱;五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上。除此之外,还面临更多的困惑与困难。从外部来看,多数省份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划调整后,巢湖学院面临的境地很尴尬,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得这方面资源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内部来看,办本科时间短、底子薄,特色正在凝炼形成过程中,学科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实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科研服务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高等问题都存在。尤其是师资问题和办学条件与设备问题,学校向应用型和技术性方向转型,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一些应用型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而目前学校的基础较薄弱。

三、多管齐下,推动转型

目前学校转型的当务之急是先打“观念仗”,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决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误区和观念障碍。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用转变观念开启转型的动力之门。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对创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自信、发展自信和前景自信,进而转化成办好应用型高校的行动自觉。

如何转型,欧洲的应用型大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结合欧洲经验,立足我国现实,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必须依靠政府和学校双方共同努力。

希望各级政府要为学校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明确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扩大招生自主权,提高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以经费保障转型,研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三是以信息促进转型,收集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转型提供信息支持;四是以评估引导转型,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

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响应转型发展,要制订一个好的转型方案,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打破“有什么就设什么”、“设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以教为导向”的思维定势,坚定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真正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和进程,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

一些已在试点的高校提倡“五个吻合”很有借鉴意义。一是学校办学规模、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调整升级的需求相吻合;二是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吻合;三是学校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生产一线装备水平相吻合;四是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生产劳动流程相吻合;五是教法训法与行业企业项目、案例相吻合。

四、积极探索,实施转型

围绕应用型办学,巢湖学院根据学校现有的应用型办学基础,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创新体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要加快学校章程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努力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将融入大合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争取合肥市政府在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校地合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支持,要主动让渡一部分“主权”或“领地”去交换外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以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为关键,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鼓励各二级院系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特色发展。可以尝试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院系或专业集群,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的职权。

(二)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专业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建立起符合教育与地方互动发展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兼具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构,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导向的教学改革

要制订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统筹校内与校企双主体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做到“学校教的要适应市场要的”。邀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引进国际先进课程,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中真实任务、真实案例的教学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

(四)实施双师双聘制度,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积极推进“双聘”制度,将聘用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政府机构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五)搭建实践平台,产教融合,合作育人

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践教学小学期制。

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成果孵化等实践教学。由联盟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六)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要依托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技术人才选拔的考试招生制度。要根据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特点,制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经过统一测试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免试招收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同时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适度扩大现有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开展3+2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试点工作,努力建立“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应用型高教探索》2014年第5期;作者系巢湖学院教务处处长)

关闭窗口
教育部 | 河南省教育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 河南科技大学发规处/高教研究所 | 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

新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电话:0373-3682899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