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职责 | 工作简讯 | 高教动态 | 政策法规 | 校本研究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人才培养
· 许宁生: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
· 徐剑波:实践中培养新时代青年
· 盛振文:全域教育视角下的高校...
· 成长春:追求卓越 全面提高人才...
· 王顶明:“引育结合”联合培养...
· 陈军:为创新发展奠定人才之基
 
  人才培养    
全域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2018-05-31 16:47 盛振文  审核人:   (点击: )

在高等教育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主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价值尤为凸显,更加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意蕴。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智造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及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提出了全域教育思想,并认为全域教育是未来社会基本的教育形态。而高校只有融入全域教育,构建新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职责。

一、智造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在教育思想史上,终身教育是一个极为核心的概念,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属性,即教育是“真正贯穿人的一生的活动”。从20世纪中期开始,新能源、新通讯技术、新的互联系统促成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和产业调整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而如何适应现代科技与产业革新的趋势,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就成为教育界需要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

在终身教育探索过程中,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重要概念。建构学习型社会是人们适应现代科技和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学习能力正逐步成为个体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核心能力;同时,学习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融入现代化的工具,而是逐渐转变为一种基本的生存、生活方式。

目前,人类正迎来以智能创造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最新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主动融入新科技革命,强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在此背景之下,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及其快速更迭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空前严格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手段,而且必须随着环境快速变化而不断更新自身的劳动素质。因此,学习作为劳动者适应环境变化的核心能力,其意义得以空前凸显,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行为,而是贯之一生的主动行为,即终身学习。

科技的加速更新、社会形态的不断转型、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职业环境的急剧更迭要求每个个体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创新能力,以适应这个以“变”为主题的新时代。缺乏学习意识、终身能力者必将面临着无法就业、失业之境地,最终失去生存权。同时,提供学习资源的场所也不再仅仅限于学校,整个社会都蕴含着学习的价值。概而言之,当前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经具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从教育改革的角度而言,如何适应新科技、新常态的变化,主动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具有强大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契机,以创新为导向,变革乃至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个亟待突破的改革主题,也体现着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二、全域教育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智造时代的到来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则要求重新定义教育的使命,而这又进一步决定了高校必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个性、多元、开放、人本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新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践行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即学习型社会理论及终身教育思想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来转化为切实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在智造时代,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时代所趋的背景下,教育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具有确定分界的社会活动,人才培养也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专业活动,协同育人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突出特征,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时代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提出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即全域教育理念。该理念是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改革试验的思想经验的抽象化,是对未来高等教育创新的实施蓝图,是我国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所谓全域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多维协调发展为导向,确立大教育观和大教学观,扩大课程外延,充分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发掘各社会要素的教育价值,并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平等协商对话等各种形式建立多元灵活的协同育人平台。

全域教育理念的践行,促使以高校为中心的各教育要素建立起有机联结,从而实现教育体系的无边界化、立体化,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逻辑起点,重构教育教学过程;尤为重要的是,社会性教育要素实现了有组织的整合,为教学或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机会。丰富多样、便捷灵活的教育供给,使得学习者依据个人需要获取学习资源成为可能,这最终不仅表现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优化,更表现为劳动者个人价值及其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由此,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个性、多元、开放和人本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自觉参与性是全域教育体系区别与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创新人才,而创新的灵感往往来自实践中理论与感知的共创,故创新型人才必然是由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的。因此,唯有建立和践行全域教育观,才能打破基于大工业生产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适应能力的新型劳动者。而这正是学习型社会的精神旨归,是新时代、新社会、新常态对教育的客观所需。可以断言,全域教育是未来审视和建设教育所要遵循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未来社会的基本教育形态。

三、以全域教育观为指导,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全域教育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需要,它是未来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实施全域教育,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即所有能够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理念、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社会资源,都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高校在全域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全域教育的实施更需要高校发挥主导作用,并为之进行改革。

1.确立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共同价值观

高校首先是一个教育组织,促进学生成才、成人是高校的终极价值取向。随着高校组织的日趋扩大化、复杂化,组织内部分化出多样的职能部门、职(岗)位和群体,而且逐步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与之相应,高校内形成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同时也产生各利益群体间的竞争和分化。长期以来,高校内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术与行政、教师与学生、生产性部门与服务性部门存在一定的矛盾乃至对立。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即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教学机构,无论是其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其他服务部门,其存在依据都在于高校的育人之功,而其存在意义也最终指向服务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正是因为缺乏统一的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才导致教学中心地位的旁落和不同机构间的各自为政。同样,从高校外部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事业等社会机构缺乏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被批评为教育情怀缺失及相关机制建设不力。实际上企事业往往并未意识到自身所承载的教育责任和通过参与教育事业而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因此,无论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职位和群体之间,还是高校外部社会机构,要真正聚合起各自的教育力量,最根本的就是形成关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意义的统一认识,从而明确其服务教育的责任,激发其投入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具有教育价值的全要素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之中,各要素的教育力量得以整合和激发,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才具有了全域教育的品质。

2.实施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治理体系

第一,尊重学生学习选择权,增加选修课所占比例。在确保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必修核心课程之外,最大限度地按自己的发展意愿和学业规划自行选择课程。专业在本质上是课程的组合,学生的自由选择意味着专业的多样化、培养方式的个性化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为此,学校应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扩大学生选择空间;除了专业基础课等核心课程外,减少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学分量,从国际上看,加大选修课修习力度正成为一种趋势;在跨学科背景下,应扩大学生选择的面向,打破传统的学科和院系归属的束缚,允许学生选修不同的专业、学科和院系的课程。第二,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实施学年学分制,应逐步放开学制控制,在通过有效评价来确保学生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学业规划和学习能力提前毕业,或者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允许其延迟毕业;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弹性学制,是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获得学力的证明。学生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传统的学生评价以考察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形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和书本;在全域教育理念下,学生将通过多元、个性的方式来学习,高校内外一切可以取得的教育要素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因而学生评价必须做出改变,即允许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公益服务、撰写调查报告、发明专利等多种形式来证明其学习历程、学习成效和学习能力。当然,这要求高校必须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水平,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学历和学力鉴定。第四,以学生发展水平为标准,加强对各部门的评价与问责,尤其是对于行政管理和服务部门,必须以其教学服务或师生服务质量为评量重心,强化其教学中心意识和教学服务意识,提升教学服务水平。

3.建立基于协作的组织架构与体制机制

以全域教育观为指导构建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要充分发掘以高校或高校专门的教学院系为中心的全要素的育人价值。对于高校而言,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要素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充足空间,更要按教学或学习规律将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价值。也就是说,高校内部以教学院系为中心的各部门之间、高校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如何建立一个有机的育人共同体,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规划并为之实践的,但站在高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高校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促成各要素的有效合作,实施协作育人。一方面,高校内部的不同学科、专业和学院之间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要旨,打破相互间的壁垒藩篱,实施实质性的合作;教学单位与管理、服务等单位之间实施合作,主要是职能部门以服务于教学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同时为教学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作为中介为教学开拓社会性教育资源等。另一方面,高校应跳出封闭办学的传统思维,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办开放办学,主要是与行业积极开展在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学生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合作,即校企合作育人。各要素协作的达成,要求高校建立专门机构,开展专业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并制定专门的制度体系来理顺各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为各相关者在共商机制上主动投入协作育人并取得积极成效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学习已经成为智造时代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这在客观上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而全域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践行方案。全域教育的构建要求以高校为中心,发挥高校教育效能的开环式辐射作用,并要求以“设施全利用”和“设施全覆盖”为原则,为学习者提供随时便捷可用的学习资源,从而形成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当前,全域教育体系的形成还需要社会机构的全面融入,且从未来角度而言,社会参与教育将不仅仅是使命驱动,而是逐渐成为社会各部门的一种自觉,这是由未来智造社会新型劳动力的根本性价值要求所决定的。在此过程中,政府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即政府要代表国家担负起提供公共教育的职能,通过政策和制度供给将以高校为核心的教育要素整合起来,实现全域教育结构的有机性。全域教育的实施,是我国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为之提供了智力基础和智力保障。对于高校而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机制,融入全域教育,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第8期,作者系山东协和学院校长。

关闭窗口
教育部 | 河南省教育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 河南科技大学发规处/高教研究所 | 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

新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电话:0373-3682899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