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以来,这个追问始终困扰着中国高等教育。过去20年间,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稳步迈进,一批大学开始跻身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然而,面对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欧美名校,中国高校还有一定差距。
当今世界的竞争,其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却没有一所985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学校,高等教育发展落后,造成了河南学子上大学难的问题。河南的高等教育该如何改变现状呢?听听两会代表都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河南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水平落后
施一公指出高校在鼓励学生创业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要实事求是。提倡大众创业,不是要人人创业,不是说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高校在执行这个大的宏观引导的时候,要量力而行。”
施一公说,前一段时间,大学行政化的趋势得到了一些遏制,但现在又有了一点加重的意思,各种各样的会议特别多。大学行政化并不是说大学校长、副校长对应行政级别,我的理解是学校的教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不是繁杂冗长的行政事务和会议上。归根到底,大学是育人的地方,需要老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教书和科研上。
施一公认为,河南的中学、小学不落后,河南的大学,数目也还可以,但是问题也很严重,就是我们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水平不够高。河南作为中国缩影的中部大省,有1亿人口,如果没有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话,令人担心。这两年,河南研究型大学发展水平和其他省份相比,尤其是和一些沿海省份比,差距可能在加大。
全国人大代表、省社科联副主席郑永扣:希望河南高等教育取得新突破
“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河南要抓住这次机会,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社科联副主席郑永扣今天关注的重点在河南高等教育上。
提到河南高等教育,郑永扣认为,河南的高等教育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央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这次第三轮重点建设中,希望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能够抓住机遇,也希望国家能够充分考虑河南高等教育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抢抓机遇 建“双一流”大学
“我们要抓住机遇,尽快出台相应措施,争创‘双一流’的大学。”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说。他说,国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并明确建设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我省随即开始全面对接“双一流”计划。去年7月,我省决定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并决定投入31亿元分两期打造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
“这对河南和河南大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关爱和认为,目前排名在全国前200名的高校中,河南高校大概占7所,“这些学校都有相当好的基础,很多学科排名也很靠前,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快速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河南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
谈到大学生创业,关爱和给出了建议:“大学生有创业创新的勇气和热情,这值得鼓励,但是,大学生还要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对相应领域的了解、对社会的认知度,还要知道创业的不易,做好有可能失败的准备,增强韧性,才可以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以河南为例更能说明区域教育不公平问题
娄源功表示,他已经连续9年为河南教育呼吁公平,今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国家支持河南“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河南作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教育人口大省,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河南为例更能说明区域教育不公平问题,河南教育公平的推进对中西部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河南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校少,考生多,上大学难,造成了河南考生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二是名校在河南投放的招生名额少,河南考生名校毕业生少,就业难,导致河南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应着眼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让广大学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学子享受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双创”
“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16万户,每分钟就会诞生8家公司。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迸发出强烈的创业激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火热实践。”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说。
作为教育界人士,杨雪梅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双创”问题,她说:“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但这些政策还存在“棚架”现象,有些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她建议相关部门可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
具体来说,杨雪梅给出了三条建议:建议各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政策落地;将多部门的创业指导体系、孵化体系、金融扶持体系等进行整合,探索完善服务制度体系;强化创业培训及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大学生创业要从国情出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到实处
双创的大潮在高校反映非常强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高校中,一方面是深切地感到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所带来的机遇和好处,但是也有一种担忧,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但是现在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的期望值太高。2013年,我们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是2.3%,比2012年和2011年,分别增长了0.3和0.7个百分点。客观的说,这个比例和西方相比,还是很低的,但我们要从国情出发,不能一窝蜂,不能搞突击,要符合规律,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创业。
“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高校培养的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张倩红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到实处。2015年高校毕业生748万,2016年765万。就业的压力非常巨大。
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养成他们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愿意创业、能创业的人有政策、有平台,有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搞一窝蜂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应该落在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精神的铸造,创新能力的提升,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而不仅仅是看今天有几个学生创业,明天有几个学生下海。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游吟歌:应积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
游吟歌认为,高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了办学主体,就会努力加强与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办学活力,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政府应围绕《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七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加强部门协同,确保放权到位;在加大放权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方式,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拨款、信息服务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只有落实在这些方面的自主权,才能使地方高校正确选择和把握其发展所需的自身类型和学科定位,实现大学的社会化、市场化办学,形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特色发展局面。
高校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指挥棒”,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所以,应构建分类、多元、科学的高校评价体系,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模式、规范社会评价;以科学评价为基础,改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对大学评价的最重要内容;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破解“千校一面”局面,引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通过绩效拨款,引导地方高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建议政府能够在引导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高校走特色化、高水平发展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宇:为河南考生鼓与呼
在去年两会上,为河南莘莘学子隔空向教育部喊话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宇表示,他今年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以及985,211等名高校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一本招生指标投放。
李光宇说,近年来,教育部以及“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加大了对河南考生的招生力度,一本录取率逐年攀升,由2010年的3.5%到2015年的8.2%,成效明显,但与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录取比例只有其三分之一,建议教育部以及985,211等名高校进一步加大对河南等中西部地区一本招生的指标投放,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