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16日闭幕。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教育部多位副部长通过多种方式回应了诸多教育热点问题。现汇编如下:
1、哪些高校会率先转型?
推动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袁贵仁部长说
3月10日 | 全国人大记者会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鼓励、推动、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地方高校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新设立的、新升格的,要率先转型,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转型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
2、哪些高校能进入“双一流”?
强化绩效评价,动态调整支持
袁贵仁部长说
3月8日 | 全国政协教育界委员联组会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是开放的,只要学科达到一流水平,就是我们的建设目标。高校需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提高办学水平。政府会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会给你戴一个帽子,让你干好干不好都一个样。我们会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重点依据已公开的数据、成果和质量报告,引导高校把功夫放在教学质量提高、一流学科建设上。
3、学生资助如何避免平均分配?
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
杜玉波副部长说
3月11日 | 中国教育报采访
各地、各校要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力求在“预算分配”上更加精准、在“资助对象”上更加精准、在“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
4、高校办学自主权会扩大吗?
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朱之文副部长说
3月10日 | 新华社采访
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教育、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强化省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更好地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5、教育信息化有哪些进展?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高位均衡
杜占元副部长说
3月11日 | 人民日报采访
“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方针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教育信息化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6、随时随地学习能实现么?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杜占元副部长说
3月11日 | 人民日报采访
希望未来能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
7、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保障吗?
国家四大基层项目优惠政策多
林蕙青副部长说
3月9日 | 参加“微言教育”微访谈
国家历来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目前国家有农村教师特岗、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四大基层项目。参加这些基层项目的毕业生,可享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定向招录、考研初试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免试入读成人本科等优惠政策。具体可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
8、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如何评价?
正在研制认定标准
林蕙青副部长说
3月9日 | 参加“微言教育”微访谈
教育部正在研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标准》,明确一些能够科学反映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并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认定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计划今年10月公布首批示范校名单。
来源: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