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职责 | 工作简讯 | 高教动态 | 政策法规 | 校本研究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国内经验
· 新闻教育如何应对媒体深度融合
· 黄坤明:增强自觉自信 用心咨政...
· 陈宝生:走好智能时代中国教育...
· 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 坚持三个面向 建设21世纪世界一...
· 立足新时代努力培养“新工科”人才
· 现代书院“输氧”应用型本科
· 推倒校园“围墙” 高校“立地生...
· 创新校内专业评估 加快建设高水...
 
  国内经验    
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
——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
2016-03-11 10:12   审核人:   (点击: )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发源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不仅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而且积极鼓励师生创业,鼓励加强产、学、研合作。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该校工程学院院长特曼,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出资并鼓励自己的学生开办惠普公司。于是,一个很小但具有活力的电子企业在学校周边一举成功,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斯坦福工业区,创造了“产、学、研”成功合作的范例。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发展主要基于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业人才。二是个人创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创新的元素融入到创业理论之中,将“创业者赋予创新者的形象”,提出了从创新角度理解创业教育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的主张,随后召开了多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研讨会,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逐步展开,创新能力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我国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也有各自的提法。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引入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它追求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而褚东升等人认为,一定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以及一些必要的创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力求培养出具有上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内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立业打下稳固基础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其实质是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认识理念障碍

1.学科定位不明。目前在地方高校中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各高校既无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认识理念,更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日益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甚至出现一些高校仅仅依据我国大力推进技术自主创新需要高校积极培养善于进行技术创新人才这一背景,就将创新创业教育归类于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

2.目标定位不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核心,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转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么被当作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大多数学生难以涉足;要么停留在对创业计划竞赛指导和就业服务指导的层面,从而严重地背离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和目标要求。

3.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限制。地方高校办学一般都定位在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知识应用为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突出缺陷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中缺乏明确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导致在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进去,使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在教学内容上重应用型知识传授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偏重知识讲解灌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二)教学资源障碍

1.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知识与素质能力结构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性质的要求。师资已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没有确立创业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多是以职业、行业对某一领域知识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失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小;二是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分布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并多以选修课、讲座课等形式开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属于自愿参加的“业余教育”课外活动,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从而无法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缺乏本土化的优质创新创业教材。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业构思,而且还涵盖了创业团队的组建、企业设立、资金融通和企业管理等许多内容,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这些内容体现在不同教材里,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十分缺乏,特别是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各地方高校要么无教材可用,要么根据任课教师的理解自行选用,随意性非常大,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4.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健全的实践体系,要么将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停留在创业计划书的完成上,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受到资源配置的限制无法向多数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所必需的实践实训平台。

(三)实施机制障碍

1.从高校内部来说,由于普遍存在着认识理念、教学资源两个方面的障碍,因此,没有建立起以制度为核心的实施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科学的培养模式并使之制度化;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普遍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被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其必须融于整个教学体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人、财、物等各个方面,而且实践起来异常复杂,因此地方高校普遍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支撑体系四是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

2.从社会合作参与来看,没有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互动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地方高校普遍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与专业教育等同的知识教育,只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知识传授或者仅仅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尚未深入到办学模式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二是政府虽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强化学生的技能,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没有涉及到通过高校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三是企业应该是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但目前多数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仅局限于实验技术的支持,缺乏更大背景下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缺少实现企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四是当前教育政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多停留在理念层面,具有可实施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不足。

三、陕西理工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 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以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

陕西理工学院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这两大问题,确立了三点共识

1.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创新立业能力训练,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学校确立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新创业,但不是只要拥有某一类知识就可以创新创业,而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之中,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确保质量的主要路径和基本保证。

3.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关系问题。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基于上述共识,陕西理工学院形成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一是继续坚持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牢固树立“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始终把“面向区域,服务一线,凸显个性,强化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追求;二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重点,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全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创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氛围,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构建“专业化+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对接。新培养方案以“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为原则,要求各专业培养计划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使文、理、工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分别占到总学分的25%、30%、35%,同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由学校认定的各类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以及创业实训等的创新创业学分。

2.契合专业特点,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对接。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二是依据专业特色,面向职业需求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并规定各专业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5学分的创新创业专业课;三是面向部分有创业兴趣,具备一定创业潜质和创业技能,并拥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开设以实践实训为主的创新创业专修课程。

3.更新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实现创新创业意识与专业意识的对接。一是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合专业类的创新训练、行业领域的创业前景介绍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创新意识与思维;二是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采取分层推进教育教学,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知识和创业精神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内容,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造方法论、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4.改革考核模式,科学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对接。一是对各课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训练,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理论认知知识,仍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课程核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增加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对实践训练内容着重考核学生操作和应用能力,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二是科学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形成基本素质测评、课程学习成绩测评、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三位一体”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使考核从知识评价移位到知识水平、能力、素质评价的轨道上来。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1.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起“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八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三个层次,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创新创业实践”九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2.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出发,整合规范“第二课堂”活动,使其成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先后制定了《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UIRP) 实施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教育专业竞赛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奖励暂行办法》等多个文件,一方面对学校原来比较分散、缺乏明确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以各类专业竞赛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另一方面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管理机制以及平台建设、实验室开放、训练重点、实现目标、学分认定等做了具体规范,使“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四)创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

1.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一是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以大型企业在中国高校实施技术输入为契机,通过企业捐赠实验设备,与学校共建实验平台的方式,与它们开展校企合作。参与合作的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行业最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利用共建实验室进行合作性研究开发、职工与教师技术培训、学生职业资质培训等,而且还参与了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合编教材、指导实验、组织课外科技竞赛、传播企业文化等,与学校全面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二是结合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建设深度合作,先后与汉中市、广元市两地政府和汉中市经济开发区、广元市经济开发区及其多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2.共建专兼职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界成功人士和杰出校友来校作报告,充分利用他们的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派出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攻关和技术革新与开发,增强教师的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形成一定规模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

(五)以制度保障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有序运行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

1.政策保障。学校通过制定《陕西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UIRP)实施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教育专业竞赛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等,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专业竞赛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界定,创新学分的认定,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等,从组织管理、经费支持、指导教师配备及其工作量的计算以及学生奖励等方面,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2.激励措施。学校出台的《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激励政策》明确规定:对创新实验室开放、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经费和实验消耗材料等给予支持;为大学生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验实践项目配备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差旅费予以支持,获奖学生进行单项奖励。《陕西理工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在校学习期间的全日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发明创造或社会实践等活动所取得的优秀成果,经认定后都被授予课外创新学分,课外创新学分在学籍管理档案中单列,上不封顶。《陕西理工学院本专科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专门设置单项奖,主要奖励那些在科技竞赛、技能竞赛、论文发表、出版专著、发明专利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作者系陕西理工学院教授。

关闭窗口
教育部 | 河南省教育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 河南科技大学发规处/高教研究所 | 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

新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电话:0373-3682899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