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职责 | 工作简讯 | 高教动态 | 政策法规 | 校本研究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国内经验
· 新闻教育如何应对媒体深度融合
· 黄坤明:增强自觉自信 用心咨政...
· 陈宝生:走好智能时代中国教育...
· 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 坚持三个面向 建设21世纪世界一...
· 立足新时代努力培养“新工科”人才
· 现代书院“输氧”应用型本科
· 推倒校园“围墙” 高校“立地生...
· 创新校内专业评估 加快建设高水...
 
  国内经验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以黄淮学院为例
2016-03-24 10:38 刘彦军  审核人:   (点击: )

黄淮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遵循“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学校探索形成的“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孵化-深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对推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深化综合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建设创新创业型组织

创新创业型组织可以聚集一大群人从事持续而有生产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起着关键作用。黄淮学院两届领导班子均将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引领学校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一)“生存追赶期(2005-2009年)”的创新创业组织建设

一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考核任命中层干部,把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管理岗位上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提出了“建设合格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机遇,将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作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三是带领师生员工干事创业,从2005年至2009年,学校先后开展了“实质融合年”“科学管理年”“和谐发展年”“校风建设年”“教学质量年”活动,有效破解了升本初期学校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难题,为学校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型发展期(2010年至今)”的创新创业组织建设

2010年10月,黄淮学院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实现学校转型”的办学目标和建成“国家新建本科院校示范校”的设想,确立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拿出33个副处级岗位进行公开竞聘,把部分德才兼备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和年轻干部提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利用“鲶鱼效应”,激发中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学校从追求综合实力的提高转向追求特色实力的提高,实施转型发展。一是实施集群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和建设了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等四大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及若干小集群;二是成立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加强校企、校政合作,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融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战略;三是建设创新创业园,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将推动师生员工创新创业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办学特色的生长点。

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黄淮学院主要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方面入手,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一)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

黄淮学院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是伴随着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产生的。升本之初,学校的状况是“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矛盾多”。在这种情况下,黄淮学院首届领导班子提出了“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学校精神,凝练了“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制作了“浴火凤凰”的校徽,征集了《奋斗与梦想》的校歌,初步形成了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2011年,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核心问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通过系列学习、培训、考察、交流、实践等活动,促进了学校从原来的“学科教育模式”向“应用技术教育模式”的转变。

(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的培育

一是出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制度。2012年,学校印发《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试行)》,推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2013年,出台《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标准》,全面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2014年,印发《黄淮学院2014年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立项150门课程,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二是出台鼓励教师进行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2012年,学校出台《黄淮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建立了27个省、市、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和1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2014年,出台《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引导教师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并评选和表彰了一批科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三是出台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参加实践锻炼的制度。 2012年,学校出台《黄淮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013年,出台《黄淮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同年,又专门出台了《黄淮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四是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2008年,学校出台《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2009年,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支持处于种子期、萌芽期和成长早期的创新创业项目。201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创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四创教育”教学体系。

(三)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的培育

一是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从2009年开始,学校设立每年2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从2012年开始,每年设立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并与驻马店移动公司合作,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奖金总额20万元。

二是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08年,黄淮学院在苏州国际科技园建立了“黄淮学院苏州实习实训基地”,17名实习学生先后参与了《苏乞儿》和《功夫梦》等3D影片的后期制作,并有多名学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目前,学校已与企业共建了1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进行技术训练、实践操作、企业管理、毕业设计等。

三是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12年,河南省第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黄淮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培育了“易团队”“微建筑”“小卒动漫”等数十个师生创新创业团队。2013年,黄淮学院科技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前店后场、产学研商一体化,支持师生创新创业。“黄淮学院-驻马店电视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也于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黄淮众创空间”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此外,除全校共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等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外,黄淮学院还为每个院系至少建设一个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目前,已为艺术设计学院建成了“梦工场”,为电子工程系建成了“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100多个专业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四是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从2007年开始,部分从事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等教学工作的教师,开始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工作,形成了第一批创新创业师资。培育双师型教师。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第一线,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部分双师型教师逐渐成长为创新创业师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2010年,学校引进KAB创业教育课程,并于2011年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12年,学校依托台湾中华大学,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创新创意种子教师培训。外聘兼职教师。从合作单位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黄淮学院已形成三类师资:创新创意导师(ICC)、创业导师(KAB、SYB)和科技导师(STH),分别负责创新创意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指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已形成了“三级培养、两级施教”“五系统开展”和“四环节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构建“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多层次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多层次”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受体的多层次和教育主体的多层次两个方面。首先,针对学生的多层次性,实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等遵循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成长规律,对于初入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基本的创新创业人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和个性化教育活动,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格;对于创新创业意识较强、能力较高、较为成熟的学生,主要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个性化指导、资金支持等形式进行培育和孵化。

其次,针对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性,实行“学校-院系”两级施教。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在资源集聚、统筹调配、普及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与指导,开展通识教育、培育孵化及全校性教育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除配合和落实学校层面的工作外,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

2.多系统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就业处、学生处、团委、院系五类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首先,由教务处牵头,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一是牵头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并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意创造方法》等公共必修课,各专业开设专业性创新创业课,如《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导论》等;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如《手持设备软件开发》《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等;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实训与实践模块第二课堂设3学分。二是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行推广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仿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积极使用过程考核、开放考核、校企共同考核。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如与河南银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银泰电动汽车班”,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协同完成、市场检验”的毕业设计机制,目前采用这种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和设计已经达到80%。

其次,由创新创业中心牵头,开展创新创意通识教育,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建设创新创业团队,并进行创新创业孵化。开发《创新创意创造方法》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由四创教研室负责课程管理、教研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及优秀学生信息库建设等工作。举办“四创”论坛,多次邀请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创新创业中心主办有创新创意大赛、机器人制作大赛等多项赛事,相继涌现出“基于黑莓平台的全息投影”“八轴飞行器”“灭火机器人”“灌溉机器人”等一大批创新作品和“创客”。依托“黄淮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园入驻企业、工作室等,建立起30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由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研发人员和科技导师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实际研发项目,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或直接创业,2012年至今已孵化学生企业50余个。

第三,由就业处牵头, 开展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研究工作。2009年,学校将《创业基础》纳入原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形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并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分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就业创业准备等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并开展各种创业教育活动,如撰写“职业规划”“创业计划”“创业能力测评”等,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同时,就业处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近5年来,共完成创新创业相关研究课题6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获得河南省就业创业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

第四,由学生处和团委牵头,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和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充分发挥班会和团日活动的教育作用,通过播放创新创业电影和视频、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拓展活动、参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发挥创新创业社团的教育作用,通过KAB俱乐部、创新创业协会、CSDN高校俱乐部、DIY创意协会等,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发挥移动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群像——我身边的创业榜样”等的教育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第五,各院系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各院系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如从国际学院走出来的“苹果皮之父”潘泳,最近又推出了“漫聊神器”等新作;信息工程学院的王乙丞,毕业后利用大学时申请的专利“流量调节式恒压恒流节水阀”,创立了郑州市中原区新源节水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生物工程系毕业的女生连瑞,毕业后回农村老家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动画学院周春雨凭借其作品《完美融合》及《我的护肤心得》获法国eyeka广告创意奖;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李勇冬、李豪乾、李波范等人历时三年,研制出“光固化3D打印机”,最近又推出“防丢神器”等;经济管理系形成了团队创新创业的风气,仅2014年就有5个学生团队共17人创立了涉及电子商务、家政服务、农产品营销、酒店餐饮等5家公司。

(二)形成“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1.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魔方

各系统齐头并进,各显其能,共同开展包括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育、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教育、非课程的创新创业讲座、报告、培训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创新创意的物化与外显

在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学校同时开展课程实践、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比赛等,激发学生将潜在的能力、创意等物化和外显出来,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开展活动课、实践课、项目教学等,要求学生提交创新创意作业;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以创新创业作品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汇集起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优秀学生和团队组织起来,由科技导师或创业导师带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等。

3.及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成功创业立业

目前,黄淮学院有三种孵化形式,一是校内孵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由创新创业中心实施,为其提供指导教师、学生团队、众创空间、孵化资金等,支持其开展创新创业;二是校外孵化,主要针对毕业生,由学生处实施,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和政策咨询服务;三是院系孵化,由院系实施,支持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

4.追踪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和个人,形成深化创新创业良性循环

通过对孵化企业和创新个人进行咨询服务、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等,一方面帮助和推动创业企业和创新个人不断进行再创新和创业,另一方面可以让在校生参与进来,鼓励和推动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形成了“以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2期;作者系黄淮学院讲师

关闭窗口
教育部 | 河南省教育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 河南科技大学发规处/高教研究所 | 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

新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电话:0373-3682899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