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职责 | 工作简讯 | 高教动态 | 政策法规 | 校本研究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产教融合
· 加强共识 完善制度 推进高校科...
· 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
·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6-03-11 10:19   审核人:   (点击: )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最多,但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明显,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人才需求类型的断裂,认真思考如何与传统大学形成错位竞争,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走产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是最核心、最有效的途径。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建校地点往往在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学校的主要办学经费大部分由政府拨给,而且在管理方面,本科院校往往受地方政府管理,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供知识、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的重任,具有天然的“地方性、应用型”特征。在转型发展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院校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就是将自己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和适合的技能应用在社会实践中,将自己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工作的专业人群。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层次的人才对应的是岗位群或职业群或某个行业领域。从当前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更加突出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强调应用型和技能型;更着重学生较为综合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文化素质,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与后续发展。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从事知识应用与创新、技术应用与专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能力本位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包含的内容较多,较为系统,其办学定位、课程建设与改革、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学习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等均是研究内容。

办学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创新办学体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应该使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等方面协同,如科研、教育、生产等各个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在不同层次和深度上对接与耦合。一方面,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发挥指导推进作用,主导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激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全面开放办学,以校企、校校、校所等多元化的合作共建共享开放式办学资源,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员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专业结构: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应用型专业集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积极对接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发展应用型专业集群,参考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来进行专业设置,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针对性较强,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了人才,更是将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应用型人才发挥其最大价值。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负责审议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开设、培养方案等专业相关活动,对区域产业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在专业设置方面保持前瞻性,使专业结构活力永在。

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建立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从“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建立能力本位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方案改革。从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研讨,积极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规格要求。具体程序是组建一支“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的专业开发团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进行职业分析,从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其次根据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进行课程标准设计,这样就能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块;然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业界参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应经过运行试验、并进行评估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不断地优化调整,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适应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二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应该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建立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项目课程,在职业实践引导下推动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为此,可将原有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方向特长课)的课程设置模块优化整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大培养平台,每个平台着重落实一个教育理念和实现人才培养的子目标。

三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设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主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和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极开展“订单式”教学。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小班教学。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创新。

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凸显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构建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只有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保证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才能使新观念、新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与管理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学校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作为保障。

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学制度改革。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在创新学校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首先,应该强化学校管理,管理过程应该由相关的专家参与进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其次,应该实施开放合作发展战略,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为标准,完善学校章程,通过与企业集团合作筹建新型二级学院,并探索建立新的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结构,并使政府、企业全方位参与其中;最后,应该将管理重心下移,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支持和鼓励各二级学院进行改革实践,凝练特色,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改革教师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倾斜。在教学制度改革方面,应该着重建立教研室主任负责制与课程建设负责人制。教研室主任落实每个专业的日常教学与课程规划,负责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每门核心课程都确定一位负责人,在明确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基础上,强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强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最终实现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体优化。

人才考评机制改革。作为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改革人才考评机制:首先,改革应该从评价主体入手,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由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全方位的质量考核体系;其次,考评改革应该体现在评价内容上,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专业理论课程方面、专业技能方面、实践环节方面、思想品德方面等,评价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最后,评价体系改革还应该体现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上,可采取笔试、口试、技能考核、作品创作、实习报告、完成具体任务等多种方式进行,将传统的末端考核变为过程考核,使考核更加开放,建立不同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引进兼职教师”与“教师进修”双重方式,建立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为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从合作企业聘请专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任教,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和技术咨询服务,通过真实的情景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培训,以了解国内外该学科与学术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为校外导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及毕业设计,让企业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3期,作者系西南大学博士、新余学院副院长。

关闭窗口
教育部 | 河南省教育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 河南科技大学发规处/高教研究所 | 合肥学院发展规划处

新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191号
电话:0373-3682899  邮编: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