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临沂大学考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颁布,规定从2017年9月起学校将实施“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对这一方案充满了无限期待,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
“N+1+1”考试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孕育而生
自2015年确立“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来,临沂大学紧紧围绕这一办学目标,建设融入式协同性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施“一二三四”融入式协同性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指“一条主线”,即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主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指“两个协同”,即构建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和校外协同育人机制;“三”是指“三个教育阶段”,即把本科培养过程分为内容相对独立、时间交错衔接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三个阶段;“四”是指“四个培养方向”,即按照“学术型、复合型、创业型、国际化”四个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分别对应学生的升学深造、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学习、就业创业和出国学习需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分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和标准,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教务处副处长高进峰全过程参与了《方案》的制定。他认为,考试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为建立起一套与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考试制度,我们组织专家在充分调研、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沂大学考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即‘N+1+1’考试模式。”他说。这个《方案》的宗旨是坚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解决考试模式单一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构建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相对科学完善的学业考试和评价体系,全面推进“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N+1+1”考试模式
转向学习过程考核
“N+1+1”考试模式,旨在实现全学程全时空的考试综合改革。N是形式多样的过程考核,包括课堂笔记、课堂提问、讨论、考勤、作业、平时测验、单元测试、实践实验考核、期中考试等;第一个1是课程期末考试;第二个1是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的特色考试。
“N+1+1”考试模式考试综合改革涉及考试方案、考试命题、考试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对考试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院副院长周忠元教授就这次考试综合改革的考试命题要求进行了分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方案》中规定,考试综合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考试内容,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地拟制试题,科学地确定考试内容,使试题涵盖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内容;科学地设置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比例结构,使各章节考试内容和分值与教学大纲、授课学时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使命题既能符合大纲的要求,又能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应,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精神,坚决摒弃考查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考试观。从这些规定中可看出,这次改革从多方位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非常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控,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命题自主权。
《方案》还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作了要求。要建立一个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兼顾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考定优劣的单一做法。课程总评成绩中的平时和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60%。教研室要根据不同课程分别对待,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报学院批准备案即可。
“N+1+1”考试模式
把学生的心收回课堂
此次考试综合改革很大的亮点是学业考核中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权重,把课堂笔记纳入平时成绩。为了交流课堂记笔记的经验,化学化工学院、文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等先后举办了学生课堂笔记展,吸引了全校师生前来观摩学习。看着眼前一本本要点清晰、笔迹工整的课堂笔记,师生们啧啧赞叹,纷纷交流记课堂笔记的心得体会。
文学院张学成老师非常欣慰地说:“真没想到课堂记笔记效果会有这么好,真是一举数得!学生们上课忙着记笔记,走神的少了,玩手机的没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我上课再也用不着花时间维持课堂秩序了,可以更加专注地讲课,能更好地掌控课堂了。”教师们还会通过批改笔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说要点强调得不够突出等,那么下次上课就会有针对性地改进。”他补充说。
为了让学生记好笔记的同时不耽误听课,化学化工学院还组织教师对学生们进行了专门指导。该学院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徐文军教授说,“现在教师上课一般用PPT,课堂容量非常大,一节课全部记下来是不可能的。学院要求学生们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笔记要记重点条目,课后根据老师的PPT补充笔记。”
2016级自动化专业一班的刘江珊记课堂笔记有自己的套路,她的笔记经常被同学们借去“参考”。她说,“不记笔记的话,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脑袋空空的。记好笔记,课后看一看,复习起来很方便,也很有成就感。关键是做笔记容易集中精力,可以把知识系统梳理,提高学习效率。我一直坚持做笔记,这样做值得。”
此次考试综合改革还包括推行非标准化考试,即基于课程的案例分析、论述、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方案》规定,每个学院每学期至少5门课程实行非标准化考试。文学院率先探索一些课程的非标准化考试形式,其中“编辑实用语文写作”课程的“新书预告”和“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孔子遇见庄子”的辩论平台等非标准化考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锻炼了写作、辩论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对全校非标准化考试课程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此次考试综合改革还可以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尝试进行特色考试。比如,2016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举行汽车文化考试,考核方式为论文考试和课堂演讲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最终学业成绩=论文成绩×70%+课堂演讲成绩×30%,其中论文考试为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课堂演讲由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学生课堂演讲成绩=学生评价平均成绩×50%+教师评价成绩×50%。
另外,此次改革还包括继续实施教考分离制度,即部分课程采用集体命题、外出命题、题库命题等方式,每个学院每学期至少安排5门专业课程采用外出命题或题库命题。
“N+1+1”考试模式
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再高飞
早在2015年,临沂大学根据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8年初,学校推出具有创新创业理念和内容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由55门增至630门,开出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由10门增至45门,引进创新创业类网络在线课程由15门增至20门。全校开出创新创业类课程累计达695门,受益学生几乎达到全部,持续保持了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发展态势。
教务处处长郑秀文表示,此次“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是对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通过不到一年的“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示范课程建设,《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得以顺利贯彻落实,考试不合格率由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8.3%降至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的5.5%,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方案》规定,2017年学校立项建设106门“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示范课程,以后每年全校400门课程采取此类考试模式,考试改革大面积铺开。
副校长马凤岗说:“‘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改变了单一的考试模式,形成了多元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了向学习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得以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促进了考风、学风、教风建设,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他坚信,随着“N+1+1”考试模式综合改革整体推进,临沂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会更加完善和健全,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之路上展翅高飞,积极履行老区大学的担当,让具有“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临大特质的学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中大展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17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