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面向 建设21世纪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育十项改革探索
郑庆华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供给的重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强烈的专业化工具取向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型大学必须回答的命题。西安交通大学面向未来、传承创新、勇立潮头,坚持“三个面向”,主动回答这一命题,于2016年12月24日成立本科生院,迈出了面向21世纪培养一流人才的重大改革步伐,开辟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探索。本文简要介绍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21 世纪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
教育是什么?曾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主席的James J. Sheehan教授在回顾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的实践后指出:“教育是一个在受到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影响的校园内发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进行的,没有止境的对话的过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提供合格建设者和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的双重任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始终重视本科教育,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通过主动调整,提高本科教育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始终站在世 界高等教育的前列。2006年,哈佛大学在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的成效后,将本科教育的关注点转向海外学习、第二领域,通过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核心课程,于2013公布了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力图使学生在大学时代的课堂学习与后大学时代的生活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斯坦福大学在回顾和反思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学生和世界发生的变化后,于2012年发布了“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Th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SUES),对21世纪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进行了修订,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还要包括宿舍生活、海外学习、社区服务、实验室实验、体育、实习或团体学习,关注所有涉及学生学习成长的方面,鼓励学生培养审美和解释性探究(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inquiry)、社会调查(social inquiry)、科学分析(scientific analysis)、形式推理和定量分析(formal and quantitative reasoning)、探究差异(engaging difference)、伦理和道德推理(moral and ethical reasoning)、创意表达(creative expression)等7项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在取得直接、有用的成功的同时,创造更具创造性、责任感和反思力的生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的挑战,成为未来世界的公民和领导者。耶鲁大学则提出,本科教育是学生探索和运用好奇心、培养和发现新的兴趣和能力的成长阶段,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协作和鼓舞人心的环境,培养学生具有高度智力,具有从事有意义工作的价值观和知识,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促进后大学时代成功和有意义的生活。可见,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一流大学对本科教育的认识,逐渐从关注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深度转向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环境的适应学习能力,特别注重学生价值观塑造、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时期。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不仅要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从世界视野关注中国本科教育,还要考虑中国特色、能引领世界的东西,逐步建立中国主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为世界一流本科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面向21世纪中国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深化本科教育管理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1.当前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高等教育实现规模跨越式发展之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本科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功利化现象仍比较普遍,“钱学森之问”拷问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使命和担当。回顾和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相比较,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工具化倾向严重。在应试教育强烈导向下,忽略了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忽视了学生品德、人格养成教育。
(2)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化,导致学生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3)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过于僵化。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程体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统一,学生选择自由不足,培养的学生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4)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片面追求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缺少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没有及时引入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师生互动不足,单声道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能力。
(5)教师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师潜心教学。在重科研、轻教学导向和评价体系影响下,教师不能潜心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把教学工作真正放在首位。
2.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十大举措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在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本科教育资源,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理顺本科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本科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增强面向师生的教学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育 的核心竞争力,西安交通大学于 2016年12月正式成立本科生院。这是学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不忘初心,传承优秀,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为思路,坚持三个面向,继承发扬建校120余年来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丰硕成果,直面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大使命,开展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破解学校教书育人管理碎片化、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及教学效果绩效评价不合理、基层教学组织不实等问题。以成立本科生院为契机,学校围绕本科教育全过程、全环节,通过十大举措建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新路径,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育人质量观。质量观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学校提出并坚持 “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科人才。“品行”指学生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担当精神;“知识”指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指学生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思维”是指学生应具备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和思想动力。学校强调抓秩序,按规矩办事;抓内涵,按规律办事;引进和培育一流师资,招收一流学生; 建立“通识教育 + 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夯实综合基础、强化实践创新、加强国际联培、拓展综合素质”四项关键任务,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扎实基础、科学素养、全球视野、求实创新精神的,能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
(2)因材施教,创办钱学森学院。钱学森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方法、师资改革的特区,旨在运用钱学森教育思想(即大成智慧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科学与艺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论)破解“钱学森之问”,改变当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同质化、工具化倾向。学校还与中国航天集团各研究院合作,成立航天“菁英班”,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法,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创造不设天花板的成长和学习空间,为中国航天、国防科技领域持续培养优秀领军人才。
(3)夯实基层,破解基层教学组织空心化问题。专业是本科教育的基础,系是进行学科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和教师教学科研的共同体。面对基层教学组织空心化现象,学校按照一级学科建系,赋予系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及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学位评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和权力。通过优化整合,学校将全校原150多个系整合成新的55个系(其中13个为院系合一),打通了教育教学“最后一公里”,夯实了人才培养根基。
(4)大类招生,适应国家高考新政策。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招生考试改革新政策,在校内实行按大类招生,以招生制度改革倒逼学院、系和教师。按大类招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如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哈佛学院)将全部学科划分为艺术和人类学、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和应用科学等门类,于20世纪70年代起允许学生在不同领域选课。西安交通大学经过认真分析,根据学科特点、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去向,将学校现有80多个本科专业归为工科实验班(机类)、工科实验班(电类)、理学类、经管类、医学类、人文类、外语类等7个大类和数学、物理、生化、计算机等7个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进行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和院系双向自主选择,最大范围内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愿望,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课的机会和空间。
(5)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将本科教育分为基础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个性化模块学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阶段。哈佛大学校长Drew Gilpin Faust曾提出,大学绝不能让学生追求谋生手段的浅层需求超过对追求有价值生活的渴望。通识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适应未来不确定变化的需要。学校特别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学科交叉性、知识深广度适中的通识课程。同时进行顶层设计,实施基础教学组织与团队建设工程,通过选派教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逐步放开学生自主选课和选择教师;开展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实施“教考分离”,大面积基础课采取第三方命题与评测;建立过程累加式评价体系,制定专门基础课程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等,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夯实基础课的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立“本硕贯通”的课程体系。
(6)教书育人,破解管理碎片化。学校成立本科生院不是简单的架床叠屋,增加管理层级。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院和国内其他高校本科生院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了教书育人两大系统(教学行政系统和学工思政系统)的有机融合,通过统筹本科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重组本科生管理和服务机构,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生不分专业,按大类培养,辅以“辅导员+学业导师”全程指导;完成专业分流后进入专业学习阶段,辅以“辅导员+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7)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化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新途径。服务和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在现有12个国家级、20个省级、22个校级和59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投入3000多万元建了8个跨学科的实践创新平台。学校在工科专业实施“CDIO培养模式+ABET工程教育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基本技能。学校还采取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引入优质资源,弥补自身短板,创办校企合作“菁英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8)一院一策,加速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交流。在中国工程院支持下,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指导下,为充分发挥学校牵头创建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作用,经中国工程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UNESCO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于2016年2月27日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托国内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工程科技知识培训基地。依托这一基地,学校各院系分别组织实施特定专题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模式每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1万名工程科技人才,加速推进本科生“送出去、招进来”双向国际交流。
(9)推动三项改革,夯实教学中心地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学校开展教师聘任、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将“指挥棒”指向教学,即通过提高学校绩效奖励分配中人才培养部分的份额,优化配置校院系三级教学资源;实行教师教学评价与绩效关联分配,实现优劳优酬;充分考虑教学效果、选课人数、课程地位与性质等要素,实施绩效与经费后配给奖励制度,将人才培养贡献率作为教学经费、本科和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等的主要依据,从而夯实了教学中心地位。
(10)建立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平台。学校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集中改造建设了一批智能化教室,通过自主研制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管理人员巡教、第三方评教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实时录制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到课率、抬头率等的分析统计,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四个转变,即从模糊宏观向量化精准转变、从每学期两次定期向常态持续转变、从部分随机向全面覆盖转变和从事后评价向实时动态评价转变。平台的使用有利于精准把握学生喜欢或希望上什么课?学生去哪儿了?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同时为及时发现问题课堂,实现精准督导,及时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师生共同敬畏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述改革举措,有的已经实施,有的正在启动。实践证明,这些改革举措对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如学校2016年3290名应届本科生毕业中,2242人考取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其中1739人考取国内名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503人到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比例超过68%,比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214人赴西沙、酒泉、马兰等国家关键急需的岗位建功立业;678人进入各类企业工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西安交通大学始终秉承兴学强国的办学宗旨,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本科教育创新改革,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不动摇,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守正创新,坚持“三个面向”和“四个服务”育人方向,弘扬“西迁精神”,扎根西部,服务国家,努力建成具有交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者郑庆华,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