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95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这些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理性态度和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存在个人发展功利化、责任意识淡化、实践能力弱化、劳动能力退化等倾向,有些青年甚至面临精神空虚、思想困惑、信仰缺失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站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突出“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工程,必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不仅要“育智”,更要“育德”。
在“育智”方面,要抓好实践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方式上,突出教学与科研、与生产、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做好整体设计,切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上,可以划分出校内基础、课内外结合和生产实践三个阶段,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层次,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坚持和完善三结合、三层次、三段培养的“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新模式,主动“引企入校”,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缩短了学生成长周期,实践环节在育人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育智”也要用好创新创业这个平台。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借助专业背景组建团队、搭建平台、运营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锤炼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学校,一方面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使学生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内化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实现创新的自由自觉;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有效机制,打通大学生创业项目从孕育生长到落地转化、产出效益的关键环节,推进更多高品质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红”就是对“德”的基本要求,其中既有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爱戴,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践行。要培育出这样的“德”,实践的作用不可替代。
主题教育实践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青马工程”,组建党建研究会、党员读书会等红色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以点带面,辐射引领,能够有效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劳动实践在磨炼意志品质中具有独特作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各种劳动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记入学分,让青年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劳作中体验艰辛、培养技能和劳动情感。社会实践是强化青年人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要把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为引领方向,通过“三下乡”等方式,广泛开展国情社情调查,让青年学生接地气、知实情,力所能及协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志愿服务是青年人贡献力量的直接方式,要延伸志愿服务触角,拓展服务领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奉献,在回馈社会中提高能力、砥砺品质、荡涤心灵。近年来,作为农业高校,山东农业大学在“实践育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学校专门针对本科生设置了认知田、科研田和综合试验田,结合专业需求和农业时令,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农业生产,让麦收时节成为一批批农大学子毕业后的美好回忆。再比如,学校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技能开展义务劳动,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学雷锋家电维修服务队,30多年来为社区居民、周边村民免费维修家电,荣获了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称号。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突出实践对于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青年教师数量持续增多。受教育模式、学术经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青年教师本身就缺少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师德师风、提升教学技能,好好补上这一课。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通过到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挂职、到一线参与生产、与老教师老专家结对子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好“补课”的平台,助力他们的快速成长。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青年人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只有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第5版,作者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